关注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点击加入广元市质量品牌协会
服务指南
通知公告
协会动态
品牌人物
品牌故事
行业资讯
会员风采
今日聚焦
品牌视点
品牌管理
爱上广元造
党建园地
网站首页
品牌故事:10亿产值却无品牌 “茯苓之乡”被“困”深山如何破局
来源:第一财经 | 作者:品牌广元 | 发布时间: 264天前 | 1785 次浏览 | 分享到:

“每年来我们这里收购茯苓的有一些大企业,比如劲酒、同仁堂和日本津村公司的在华机构等,我们给他们提供茯苓原料。”九资河的茯苓种植户徐师傅说。

据徐师傅介绍,他们的茯苓销售主要以鲜茯苓和初加工为主,今年即将产新,已经有茯苓收购贩子在当地活跃,目前鲜茯苓喊出的收购价在7块钱/斤,而这远低于亳州市场的茯苓片(30-35元/kg不等)和茯苓块价格(27-28元/kg)。

九资河镇最大的中药企业湖北正光九资河药业有限公司(下称“正光药业”)董事长冯政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整个大别山区的中药企业很多,大概有2000多家小型商户,进入门槛很低,形成了目前小、散、乱的局面,“茯苓、天麻等药材,就像卖农产品一样,有营业执照的企业或者个人就可以直接采购销售,甚至没有营业执照也可以干。长此以往,大家形成了恶性竞争,你喊‘10块’,我喊‘8块’,他喊‘5块’,最后拼价格,本地优质的药材无法得到‘优价’。”

在正光药业生产车间,第一财经记者看到,工人正在加工茯苓块、晾晒茯苓片和天麻片。“我们主要是按需生产,给市场企业提供原料。”该公司内部人士说。冯政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公司的茯苓加工产品,除去人工以及原料等,毛利率仅在15%左右。

正光药业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公司真正能够拿出去打上“九资河茯苓”品牌的也只有自己生产的茯苓粉、营养羹等品种,多数是生产一些贴牌茯苓产品,给国内企业提供原料。

“我们的茯苓产品品质在全国还是比较靠前的,这样以低价对外销售确实可惜了。”罗燕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靠天收”

即使种植茯苓长达30余年,徐师傅的种植模式依然还是“靠天收”。第一财经记者发现,与很多以单一作物为特色的地方类似,当地以种植与初加工为主的药材产业也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

徐给第一财经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地一亩地种植1700窖,加上原料松树椴木和菌包以及人工成本等,“每亩地的投入在1.5万元左右,亩产5000至7000斤茯苓。”徐师傅说,这两年鲜茯苓的价格是在5块钱至8块钱/斤不等,每亩收入在2万元至5万元不等。

徐师傅记得疫情期间的2021年,那一年是他从事茯苓种植30余年来,赚得最多的一年,“那会儿茯苓价格高,我的毛收入就达到了28万块,纯收入19万左右。”

据中药材天地网资料显示,作为药食同源的产品,茯苓每年的药用、食用和出口的需求量都很大,从最近几年市场和产地销售情况来看,其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年用量高达3万吨至4万吨。

然而,好的年份光景却不常在。“今年天气比较反常,上半年生长关键期要雨水的时候,天气比较干旱,下半年快成熟期的时候,雨水又比较多。目前还不知道今年产量如何,赚钱还比较困难,不知道后期行情如何。”徐师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