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选育出来新的品种,就直接卖给佳沛公司。
这些新品种就是佳沛的“摇钱树”,好好地保护它们当然是必须的。
反观中国的猕猴桃产业,对科研成果的重视就显得不足了。
国内的猕猴桃科研和品种选育,其实也不是没有建树。
早在20多年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就培育出优质的猕猴桃新品种——“金桃”,但是当时国内没有企业愿意花合理的价钱买下它。
要知道,为了培育“金桃”,国内的专家团队可是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
原本指望这个新品种,能够打造出与佳沛抗衡的国产猕猴桃品牌,科研机构也能从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中源源不断获得后续科研资金。
可竞价最高的国内公司,出价才只有40万,而且要一次性买断。
2000年,这个中国人自己培育的优质猕猴桃,被转让给了意大利的一家猕猴桃公司。
17.2万美元的转让费,换来的是欧盟国家10年的品种繁殖权,还有一个“意大利猕猴桃”的名字。
如今,国内种植这种猕猴桃,反而需要意大利公司授权,才能使用这个品牌。
另一方面,是缺乏科学管理。
在中国,猕猴桃一直是山里的土特产,并没有大规模的果园种植。
被当做经济作物试种,还是1978年从新西兰引进“海沃德”开始起步。
此时,新西兰奇异果早已经登陆欧美市场,成为人工选种栽培的成熟商品。
佳沛掌握着新西兰80%以上的猕猴桃,他们和果农的关系,更像是一个超大的合作社,从始至终都有着科学明晰的标准。
实验室培育出的猕猴桃品种授权交给果农,由果农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种植、管理和采摘。
新西兰果园规规矩矩、整整齐齐,树枝呈“鱼刺型”和“牵引型”,花期授粉采用机械授粉,生长的果实整整齐齐,采摘果子也需要达到规定的标准。
这就是新西兰猕猴桃树体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但这个景象,在国内绝大多数果园里是看不到的。
国内猕猴桃产业从一开始就缺乏统筹规划。
中国猕猴桃品种众多,适合的气候和生长环境也各不相同,各地自己的选品自发选育,从源头上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更别说有能叫得响的猕猴桃品牌了。
经历了上世纪末10年和2008-2016年的两轮快速增长,中国的猕猴桃种植和产量双双占据全球第一,但同时无论从行业统筹到种植管理、品质和品牌建设,也都因为急速扩张,而让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另外,就是对利益回报的短视。
没有统一的市场标准,没有拿得出手的品种和品牌,也就意味着给“劣币驱逐良币”提供了市场,意味着消费者选择国产猕猴桃的过程,更像是开盲盒。
国产的猕猴桃之所以不被消费者认可,正是因为有许多“放烂不软口味寡淡”的“早采果”。
被坑过的消费者,面对国产猕猴桃,很难有信心再次说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