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一句话,这一定位可以覆盖白杨村的资源优势,引领其发展方向。它并非一个产业品牌定位,而是指向了生活方式。这让白杨村的发展有了根本的遵循。
客观地说,白杨村对品牌确实有一定的认识。他们认为,品牌打造后,对产品质量就有了新的要求。品牌对白杨村而言,不仅是一种自我约束,同时有利于产品质量,包括建设工程质量的提升。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品牌难道就是“白杨春风”,还有LOGO设计?仅仅依靠这套形象体系就能提升产品的品质?假如真有如此神功,我们的乡村发展岂非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白杨村的做法绝非个例。本人以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子,在于我们的品牌大多由设计公司完成。对设计师而言,设计可能就是一切、就是全部。事实上,他们提供给企业、民宿的,也往往就是一套形象设计方案。
品牌能够干什么?
“春风白杨”的命名很通俗,“春风白杨”的LOGO很诗意。尽管这种表现难免流于表面化、浅层次,不一定经得起质疑和推敲,但还是会起到较大的传播作用。从前无数年,人们无一例外都叫它白杨村,今天,因为有了“春风”的点缀,很自然就让人们产生了美好的联想。
首先,通过“春风白杨”千百遍的重复,可以消除人们心理戒备和怀疑,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进而引起地方党委政府的关注。
这里的逻辑在于:地方政府对乡村建设的投入本就天经地义,但投给谁、投向哪里却要综合考量,村班子是否有理念、想干事,是否能团结、有战斗力,是否廉洁、守得住底线?
“春风白杨”无疑让政府大大增强了对白杨村的信任,省市县乡财政项目就像春风般扑面而来。
白杨村的在建项目达15个之多: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社会福利站建设、安置区建设,其它还有彩色森林、五彩共富路、产业路、非粮化、弱电下地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项目因“春风白杨”而来,反过来,又为进一步打响“春风白杨”提供了支持。
其次,品牌化让建设项目找到了灵魂。
品牌与经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因为具有了品牌化理念,白杨村学会了从经营的视角衡量项目建设。
这里的逻辑在于:一般财政项目都有验收标准,村集体只有被动执行的份。不管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只要通过验收就万事大吉。品牌化则不仅避免了投入的盲目和浪费,而且能够根据经营需要,为品牌落地进行配套。
如“幼儿园”项目,尽管上级拨付了100万建设资金,但因村里上学的幼儿只有15个,建成后利用率难免不高。另一方面,根据品牌定位,村里将发展亲子研学等业态,又亟需物理空间。因此村里果断追加投入400万,将幼儿园设计成了“两用”的培训基地,利用节假日接待亲子研学团队。一个民生项目,在品牌引领下,就此成功植入了市场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