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壤塘的唐卡技艺首次用于动漫创作中。”8月16日,在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镇的浙川文化产业园一家唐卡传习所的动漫工作室里,唐卡与动画的“化学反应”正在进行,26岁的唐卡画师才让嘉正在指导学员,以唐卡的艺术形式手绘二维动画。唐卡传习所的学员有五六年唐卡宋画绘画功底,目前正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合作制作《喜一》《格萨尔王》唐卡动漫作品,有望不久后上映。
在浙江对口支援下,壤塘建起浙川文化产业园,吸纳多家唐卡传习所、16个非遗传习所入驻。浙江还搭建交流学习平台,通过不断吸收、革新,浙江温州的瓯绣技艺、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工艺等,也在壤塘非遗传习所交融显现。藏陶、藏香、藏药护肤品、牦牛毛手包等一批非遗产品,热销上海、深圳等大城市。
建园区,放牛娃成非遗传承人
浙川文化产业园内,一栋正在修建的石头墙体的藏式房子引起记者注意。“这里将集餐饮、住宿、非遗产品超市等于一体,方便游客体验选购。”浙江援川干部、温州市鹿城区委常委、挂职壤塘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松泉说,预计今年9月投入使用。
浙川文化产业园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由浙江累计投入援建资金2850万元和壤塘县共同打造而成,2020年对外开放。目前,是阿坝州和壤塘县非遗文化传承和创作的核心基地。吴松泉介绍,今年将继续投入浙江援建资金1400万元,搞好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打造浙川文化产业园2.0版本,“将建成集非遗研究、学习、生产、创业、展示、销售、体验、生活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型产业园,实现壤巴拉非遗文化品牌能级提升。”
浙川文化产业园不仅加速了文化交融,也改变了不少当地群众的生活。23岁的藏族女孩色青家住中壤塘镇布康木达村,一家以放养牦牛为生。在浙川文化产业园学到藏毯编织非遗技艺后,她已是园区传习中心藏毯班的班主任,每月有3000元的保底工资。
“园区建立以来,我们已培养83名非遗传承人、880余名学员。”园区管理处干部余海庆说,产业园还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出学员补贴、销售分红制度。“在读学员在2—3年学艺期间,月均能拿到500元生活补助,学员作品销售后的收益,60%归学员所有,40%纳入生活补贴及园区运营管理。”如今,壤塘已有3000余名牧区青年在此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工作,人均年增收超4000元。
在吴松泉看来,园区的建立,将散落民间的非遗技艺集中起来,既解决了壤塘及周边牧区青年就业创业问题,还帮助他们走出了一条“不离乡、不离村、不离土、不离牧”的致富新路。
重创新,非遗资源变文创产品
这几天,让索朗卓玛高兴的是,她亲手烧制的100多件藏陶工艺品卖到了上海。
索朗卓玛烧制的藏陶,选用当地泥土用传统方法烧制而成,是壤塘的一项非遗技艺。“最特别的是,制作过程中,还融合了江西景德镇的烧陶技艺。”索朗卓玛介绍,这两年,他们去江西景德镇学习了陶艺,创新将唐卡绘画和景德镇陶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藏陶文创产品,“很抢手”。
壤塘县是嘉绒、安多、康巴等藏民族聚居地,文化资源独特丰富,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如何将文化“软实力”转变为产业发展“硬支撑”,壤塘和浙江援川干部一直在思考。
“要与市场接轨,把非遗资源变成非遗产品。”吴松泉说,一方面,他们协助传习所联合浙江大学等院校,帮助学员学习宋画、影视等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拓展产品创作视野;另一方面,建立壤巴拉非遗传习协会,指导各传习所设立市场化运营公司,并通过对口支援电商培训、渠道商协助培育培养等方式,建立起产销一体化的市场化机构。
去年9月,以壤塘藏浴SPA馆、藏毯、藏纸、藏香等为代表的4家非遗体验店,在九寨沟鲁能非遗小镇开业。其中,藏毯门店月营业额超3万元。
促交流,打造民族团结示范地
“这个教室是学唐卡的,他们需要交出一幅合格的唐卡作品后,才能毕业。”在浙川文化产业园,吴松泉带着记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介绍,俨然就是一名园区“导游”。
“这一年多时间,来园区的次数很多,熟悉这里的情况。”吴松泉笑着解释,当有党政代表团、企业来考察时,他都乐于当“导游”,“想把更多的壤塘非遗文化和文创产品推介出去。”
为把壤塘文化推介出去,通过浙江工作队牵线,依托温州国际时尚文博会、“温-壤文化周”等平台,藏戏、藏陶、觉囊梵音等壤巴拉“文化符号”通过文艺演出、非遗活态展示等形式,多次走进浙江。
在浙江的支持下,壤塘还在深圳等全国各地设置传习基地20个,将壤塘非遗与全国各地先进制作技艺进行交流融合,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一批学员得以走出大山,学习更多的知识。前几天,色青就到浙江去学习了电商直播等知识。
吴松泉介绍,下一步将助力壤塘办好文化交流论坛和非遗节活动,把浙川文化产业园打造为民族团结示范园。(王鑫 刘文佳 记者 徐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