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丰盛是消费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在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之后,消费者从对物本身的需求,来到了对物品背后符号的需求阶段。
以追星为例,当追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爱豆”也同样被赋予了个性化与自我表达的符号意义,同样是追星,但是无论是金钱、时间还是精力,90后、95后、00后对于追星的投入兴趣和投入程度都不一样。
青年志“故事圈”团队的一位95后研究员跟大师兄分享了自己的观察——
“我有一个92年的追星族朋友,要不是因为我跟她是认识了十年的网络战友,根本就看不出她是个实打实的狂热偶像宅。
90后对追星的狂热绝大多数体现在撒钱上,他们通常拥有比较不错的经济实力,所以花得出也舍得花大钱,我这位92年的朋友追日系养成偶像女团,从AKB48到SNH48,她光投票和握手就花了快10万块,‘我在同龄的同团粉丝里还算理智的,’她说:‘爱她,就是要为她花钱。’
我还有个朋友是韩国男团神话的粉丝,前年神话开演唱会的时候,她请了年假,连夜飞去韩国看演唱会,花了大价钱买了前排的位置;甚至有一个93年的男孩子,在韩国女团Twice的回归期间,周飞跟行程不说,还花了好几万人民币抽选签售会的参加权。
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几乎从来不谈论这些,就算买了周边也从来不穿不用,有一些些地羞于表达,平时可能因为工作繁忙,其实也没那么多时间即时关注最新消息,但在该砸钱的时候毫不手软。
我本人是一个追星的95后,其实是很能发觉跟90后战友之间的不同的,最大的差距就直观地体现在经济实力上, 所以95后对追星的表达更多体现在对周边的购买和日常装扮上。我采访过的一个98年的妹子,喜欢哈利·波特的斯莱特林学院,就穿魔法袍、围学院围巾出门,甚至把头发都染成了学院代表色绿色;喜欢迪士尼就穿星黛露的披肩,出门背塞满了松松的痛包(展示毛绒玩偶的透明包),整个人就是那个行走的IP。
00后在追星这件事情上更热衷于线上打投,95后和90后几乎都不干这个事儿。从小就深受流量思维浸染的00后们却从不嫌麻烦,他们一天可以花上好几个小时,切换几十个微博ID和网络IP地址,去给自己偶像的微博增加转赞评数据,‘打投组’和‘控评’就是他们发明的,前者占领关注者们的微博首页、成群结队地刷数据,后者占领相关微博的评论区,除了彩虹屁就再难找到任何路人的评价和疑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