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行业从原来的中华酷联,变成今天的小米、oppovivo、一加、坚果、锤子,可以看到品牌命名方式发生了多么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低幼风的命名的确更容易被消费者记住,也迎合了互联网整体网民的文化程度,而且使用动植物还方便品牌打造吉祥物,便于品牌和消费者建立连接,像腾讯的企鹅、天猫的猫、京东的狗、小米的米兔。
不过这种名称泛滥成灾之后,继续延续这一命名方式也就失去了独特性。
于是新兴的网红品牌开始选择更加画风清奇的命名方式,比如做酸菜鱼的“太二”,做牙膏的“参半”,做咖啡的“三顿半”,这样独特、前卫和无厘头的名字,更容易让消费者印象深刻,引发消费者好奇心,从而制造社会流行,于是一个网红品牌就诞生了。
像亚洲吃面公司起名的一系列网红餐饮品牌,卤味研究所、不方便面馆、尖饺、本宫的茶、为什么牛、萝卜特牛杂、撒冒等。
另一方面,很多品牌在命名之初,就在着意把品牌当成一个IP去打造、去经营。所以品牌的命名方式就像给一个活生生的人起名,这样方便后续为品牌创造更加人格化、实体化的形象,加强品牌的社交属性。比如江小白、钟薛高、鲍师傅、小茗同学,加上初代网红品牌黄太吉、雕爷牛腩等。
这便是今天品牌如何突破限制,更加容易实现商标注册;尤其是突破消费者心理防线,让人一眼就注意到你、记住你、并对你产生兴趣的命名方式。
最后,关于商标和品牌命名我还有两点小建议:
第一,不建议使用纯英文。
像WonderLab、HomeFacialPro、roseonly这些品牌名,纯英文命名虽然提升了逼格,树立了品味、小资的形象。但它的传播成本是高昂的,不利于消费者记忆、阅读、拼写,不方便消费者将它挂在嘴边。
以英文为主打的品牌建议最好有一个附带的中文名,双品牌名一起运转,像%Arabica这种网红品牌,我一直不知道它应该怎样称呼,百分号阿拉比卡?百分百?
第二,命名不建议换字。
罗振宇曾经表示过“罗辑思维”不是一个好传播、易拼写的名字。虽然它巧妙嵌入了“罗”字,将罗振宇与逻辑、知识、思维产生关联。但是很多人会把它拼成“逻辑思维”,于是搜不到罗振宇的公众号 (早年)。
像我每次在手机上打“罗辑思维”这四个字,都是先打一个“逻辑”,然后再移光标,删掉“逻”并改成“罗”字,非常麻烦。
像“茶颜悦色”,如果你要在微信里跟朋友说去这里,那你要么就一个字一个字把这个品牌打出来,要么就要先打出来“察颜悦色”,再把“察”改成“茶”,这个品牌名虽然借用了成语,降低了记忆和流传成本,但是提高了拼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