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双11隔年随即展开的京东618店庆日,虽然在2017年也创下了1199亿人民币的亮眼成绩,但是外国民众相对比较不熟悉,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仍不及“光棍节”来得明确。
随着“双11”“618”的促销规模和节目噱头年年“升级”、战绩惊人,近年来电商争先恐后加入造节的行列,各式节庆纷纷出笼,希望能刺激更多冲动型消费,包括京东蝴蝶节、一号店宠爱女人节、苏宁闺蜜节、唯品会撒娇节、联想粉丝节等等,名目繁多,几乎可以说是“月月有狂欢”。
频频“造节”、月月狂欢,当心消费者心生疲乏与焦虑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拥有先驱者优势的双11,如果要继续维持霸主的地位,恐怕不能光靠一般性的嘉年华式庆典,而应该更进一步挖掘单身者的深层需求,策划更能引起共鸣的故事和仪式。
虽然光棍们不再是“双11”的消费主力,但是单身族群已经从一个利基市场,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市场,反映出生活形态的转变;而且单身者的样貌恐怕也已经不是品牌商一厢情愿的想象,整个单身族群内也存在着细分化的空间。
此外,过多的节庆与促销,会让消费者产生疲乏,期待感降低。反过来说,过节的本意是要追求一种无压力的状态,但是在厂商的过度刺激之下,是否反而会令人产生“过节的焦虑”?甚至,这是否意味着当各界齐声高唱购物狂欢的同时,消费者又会萌生出另一种“纾解过节压力”的需求?
在这个网络绑定生活、年轻一代主宰受众的时代,品牌如何搭载各种元素达成与受众的有效沟通,是一个颇具挑战的命题,而品牌节的创立,则有利地将品牌、互联网、消费者捆绑一起,通过娱乐互动的有效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转化为销售力,助力品牌进行营销突围。
造节营销活动需要创新
许多品牌商的造节营销都以打折降价作为吸引消费者的一种活动方式,分析师对此表示:价格战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并不能长久,而且商品价格降下去再涨上来的话会引起消费者的抗拒心理。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买一送一、满减或者套餐的形式,品牌商在做活动时一定要有自己的策略和特色,搞活动不同的企业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节日多了,消费者也都淡然了,价格竞争不是最佳的营销模式,效果会越来越差,还是要创新。
品牌商能不能做好,不在于一次活动,真正做得好还在于平时,在于客户的满意度。做营销、搞活动关键还要落实到产品的质量,售后的服务,给消费者切切实实的实惠方便,才是对品牌文化、产品最好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