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无数品牌被大主播欺负得够够的了,也打算自己孵化主播,于是纷纷开MCN机构。
这事是大概率凉凉的,如果品牌能做MCN机构,那当年品牌就能写公众号十万+,就能自己开广告公司。心里有杆秤,称称自己有几斤几两很有必要。
不只是主播马太效应严重,MCN机构也是撑得撑死,饿得饿死。
随着三方分佣的挂靠模式步步被瓦解,机构对主播的掌控力将进一步被弱化。那种躺在主播身上挣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做直播机构,如果不是具备电商公司+营销公司+广告公司+经纪公司等综合能力的合体,很可能出道就躺平,被残酷的现实蹂躏。
就整体收益率来看,目前做直播机构确实不如做品牌,流水大利润低。
而且很多机构老板认为:“人”是最不可控的“产品”,稳定性差得一比,只要主播不高兴,老板们马上心跳加速,主播比女朋友还难哄。
但目前做电商品牌其实也不稳定,爆款迭代的速度太快了。品牌寿命比主播职业寿命还短,主播能干个三五年不凉,但品牌呢?5年前最火的互联网护肤品牌是啥?
所以重点不是做“人”还是做“货”有前途,别听投资人瞎BB。反正只要你水平到位,姿势都会,做啥都行,反之做什么都不稳定。大趋势是直播细分机构,蛋糕足够大了,从人货场去切分,垂类机构将会越来越多。
这两天我甚至遇到了一个只做中老年账号的机构、只做农产品的机构、做主播心理辅导建设和发声护嗓的培训机构……所以,要啥自行车啊!
地产商是最需要概念的,一栋钢筋水泥楼,可以是单身公寓、影视基地、艺术园区、也可以是硅谷、美谷、医谷、药谷、或者是: 直播电商基地。
但什么是直播电商基地的标准呢?
理想状态是:上级管理单位+直播协会+直播机构+直播商家+直播服务公司+直播技术研发+直播培训+直播论坛,能把直播电商完整展示的地方。
实际状态是:广州有个在番禺的直播基地,开在一个美食城里,圈了100多个档口商家,免费培训,让商家自播,商家根据自己的货品,选择适合的平台直播。而直播机构就派主播巡场轮播,对商家来说,自播是发工资,主播来播是发奖金,各取所需,不会谁完全依存另一方。
但好处是,大家很抱团,说打折就集体打折,说上新就上新,而且老板娘还互相串门直播,挣点儿隔壁老王的佣金。这个模式更落地,没有花架子。
① 北京艺人最多,红人最多,内容创作者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