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银堂用一生的情怀和信念,潜心研究核桃丰产技术,为大山里的农民铺设出了一条致富路
这一个个的核桃,就像是他的孩子,是他一生的牵挂。
侯银堂用一生的情怀和信念,为大山里的农民铺设出一条致富道路。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发展的特殊使命和轨迹。在城市生长的过程中,缺不了时代的力量。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前行,广元对外开放成就斐然,广元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
40年励精图治,作为广元城市迭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许多人、许多部门以及企业功不可没,他们不仅改变了居者的生活环境,更推动着城市人居版图扩张,他们见证了广元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广元改革开放的记录者之一。
为此,广元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四县三区,采访了部分改革开放的风云故事与风云人物,每周五向广大读者专题推荐。
【人物名片】
侯银堂,男,62岁,朝天区蒲家乡人,核桃“土专家”。这个川北大山深处的农民,在生养他的贫瘠土地上,用一生的情怀、执着的信念、锐意创新的精神,潜心研究核桃丰产技术,抒写了一位普通农民的“核桃人生”,撬动了一个地区的绿色产业,为大山里的农民铺设出一条致富道路。
【新闻导入】
核桃虽小,有人却为它奋斗执着一生。仅成功研制能彻底杀死导致落果害虫“果象”的农药,他就用了十年时间。他就是在朝天区号称“土专家”,刚刚被评为2017年度感动广元十大人物的侯银堂。
“如果没有侯银堂,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依靠核桃挣钱,朝天就不会实现‘小小核桃滚全球’的致富梦想。”朝天区蒲家乡汶溪村六组的侯家珍这样评价。
勤奋执着
1983年,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家里分到了20多株大核桃树。可细心的侯银堂发现,一到五六月份从树上掉下的果子就特别多。1985年,侯银堂决心寻找落果的原因。
随后的七八年里,他四处求教并按照书上介绍的办法熬制杀虫剂,可即便加大浓度也没有效果。不气馁的侯银堂索性天天爬到核桃树上观察,一蹲就是一整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5月的一天,当他将熬制了一大锅混有山里带毒性的满山红、野莲花的杀虫药滤渣后,将其喷洒到核桃树上,一个小时后,一条“果象”掉落在铺有塑料布的树下。后来天下大雨,侯银堂继续观察,又有“果象”掉落。至此,杀虫药终于配制成功。1995年秋,侯银堂家的核桃迎来第一次丰收,其名字也很快在蒲家、沙河、西北等乡镇传遍。
苦心孤诣
技术在全区推广,朝天核桃收成翻了近6倍
1997年,朝天区林业部门临聘他作为科研人员,“土专家”侯银堂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篇章。他与省林业科研所、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们合作,先后研制出“朝林1号”、“朝林1号B型”等新型林药。
1998年春,侯银堂选择了历来核桃生长条件最好、品质最好的沙河镇岳家村作为试点。
侯银堂回忆,他和同事刚到该村时,很多村民半信半疑,不相信几十年存在的掉果问题能得到解决,不愿意配合,只一心想种玉米和喂猪。“我们一共3个人,用1周时间,走访了一个队的40多户村民。”可能是被诚意感动,也可能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该队的核桃树全部进行了防治。
当年6月份,村民惊喜发现打药后的变化,“往年果子都落地了,今年没掉!果子还把树枝压弯了!”
此后,他的防治技术在朝天区全面推广,效果显著。到了1999年,朝天区核桃的收成从昔日的750吨跃升为4000吨。
锐意创新
跑遍朝天大小山村,只为村民铺设致富路
忙完防治工作后,侯银堂又将目光瞄准了更具挑战性技术研究——核桃优良品种选育和核桃休眠芽嫁接技术。侯银堂说,虽然当时核桃产量提高了,但是核桃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品种混杂,果形欠佳,无商品形象。
他再次跑遍朝天的大小山村,寻找出200多株初选单株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试验—研究—再试验”,选育出“硕星”、“夏早”2个省优品种,并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14年,新培育的“蜀朝二号”核桃品种也通过省级认定;探索出的方块芽接导模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主持建立了国家核桃良种基地。
不忘初心
撬动22亿绿色产业,他只想一生扎根山里
成功并没有让成功者止步。侯银堂接着又投身高海拔地区核桃嫁接改良技术和外地核桃基因杂交育种引进等课题研究。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朝天核桃”产地区域由朝天区25个乡镇扩展到全市7个县区170个乡镇,产地区域扩大了近7倍。
如今,侯银堂开创的核桃丰产系列技术,已在广元及巴中、陕西、甘肃等地推广。2017年,朝天区核桃产量达到4.1万吨,不仅连续九年居全省县区首位,实现综合价值22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5000元以上。2012年底,侯银堂被破格转正。
如今,侯银堂已经退休,他说等自己的返聘期结束,他就会回到蒲家乡,经营自己的家庭农场,他的理想是要把自己培育的全部品种展示在玻璃罐子里。
广元晚报全媒体记者管寒冰/文程朱荣/图
程朱荣/摄赵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