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新闻网讯(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乾辉 赵敬梅)“这块1.3亩的耕地,今天就能整理好,明天就能栽上‘王家贡米’秧苗。”6月5日,昭化区磨滩镇长青村四组的网格田长赵思雄穿着沾满泥浆的裤子,站在小地名叫窑梁上的田埂边,高兴地对记者说。为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该镇在我市率先创新推行田长制,建立田长微信群,76名田长自今年1月上岗,至5月底,复耕复垦撂荒地1852亩。
磨滩镇现有耕地3.37万亩,是“王家贡米”的核心产区,是国家级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由于承包土地的农户外出务工、父母跟随进城的子女生活等多种原因,镇内耕地存在撂荒现象。为遏制耕地“非粮化”、撂荒,该镇推出田长制,将监督管理的触须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镇级田长10名、村级田长8名、网格田长58名,共有田长 76名。”为压实三级田长肩上的责任,该镇党委书记、镇总田长杜林说:“我们建立了磨滩田长微信群,各级田长都进了群。”记者发现,在田长微信群,田长工作职责、工作进度都能看到。
在满目青翠的窑梁上,赵思雄和记者拉起了家常。他说,这块1.3亩的耕地,为李友英老人所有,她老公去世后,跟着儿子在广元生活,土地流转给四川千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经果林。自己是四社的网格田长,不能让好田不种水稻。公司负责人也通情达理,大伙儿一起动手,清除田里的低效花卉、土地整理、深翻、松土、整形,一番打理后,这块田恢复为基本农田,明天就能把秧苗插上。
赵思雄自豪地说,现在干农活,机械派上了大用场。我们四组,只有一头牛,挖掘机、旋耕机在田间“大显神威”,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效率也高了。
在和记者闲聊时,赵思雄拿出手机,将“应栽秧500余亩,至6月4日实栽350亩,芒种后4天可全部栽完;4口山坪塘,蓄水15000方,栽秧用不完”的信息发送到田长微信群里。 “老赵,莫闲扯了,我们快去巡田。” 长青村村级田长张松林大声喊赵思雄。
这段时间,不仅要督促栽秧,还要查看秧田是否漏水,田里转青的秧苗是否有稻水象甲虫害。赵思雄给记者普及农业知识,随后就跟张松林巡田去了。
这时候,记者的手机响了,是磨滩镇党委副书记、镇级田长朱俊谋打来的。他说,桂花村五组三角滩一块3.6亩的撂荒地正在插秧。田地的主人出门打工,地就没人种了。镇上和村上商量后,决定由村集体公司代种。这块大田,大约可打谷子40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