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渠道商对于自有品牌的逻辑设定太简单,工厂代工贴牌,弄个牌面摆上去,然后随缘。对于发展路径没有清晰推演,导致销售额也随缘。
自有品牌就是一个品牌方运营,相当于超市一个独立事业部,拥有的优势是超市渠道特权以及超市品牌背书。
渠道是接触消费者第一线,谁能跟消费者建立触达,自然享受到触达红利。相对于传统品牌商一个个门店去渗透,还要买排面等等,自有品牌一出场,就占据优势地位。跟进一线品牌原本是二三线品牌惯用策略,红牛卖5.5元,你卖3.5元,就是有市场。没有强势头部的品类,更是可以直接跻身C位。
如果有美誉度的超市,还可以直接为自有品牌背书。
自有品牌一般另起炉灶,以避免对超市定位造成干扰。
自有品牌的路径跟品牌方大部分重叠,只要进行合理复制,路径其实相当清晰。当然,有部分流程还可以优化。
路径分解后,盈利模型如何建立?投入、回报、回报周期等等都可以提前测算好,安排好人财物,知道什么时候开展什么样的融资节奏,产品营销节点以及销售节点。有一套自己的盈利模型,后期一段时间靠套路就可以运作。
无印良品可以从杂货柜独立出来开店,科克兰可以独立出COSTCO系统单卖,当自有品牌发展到足够强大,不仅在超市内取代传统品牌,更会跨出超市体系独立进行运作。目前,很多企业对于超市自有品牌定位偏窄,只为了在渠道内部简单赚取一些价差,是限制自有品牌做大的一个因素。如果一开始赋予自有品牌足够的想象空间,渠道方作为与消费者接触第一线,有更大的优势服务于消费者,而不是像传统品牌方那样远离市场。
自有品牌逐步取代传统品牌,在未来5年应该是爆发式的。渠道商对于自有品牌的加速认知,会推动自有品牌出现蜂拥而起。这种崛起与早期自有品牌那种无意识的粗放操作不同,会呈现更加主动攻击形态。以前是多点利润问题,以后不做好自有品牌是生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