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已经有既定的认知时,你要做的是想办法发现并利用他们脑海中存在的事实,用他的大脑战胜他的大脑。
索尼这一点值得所有人参考。
如果你营销遇到困境,打开不产品推广局面,你也不妨试试对产品重新定义,思考新的方向和切入点。
当一个产品有了不同的定义,它就能转换成不同的类别,消费者对它的预期也会从原本固有预期发生改变,结果大不一样。
比如蜜饯本是个一个小得可怜的品类,叶茂中再把 “溜溜梅” 策划成 “没事就吃溜溜梅” 之后,大肆进行宣传。
其结果就是蜜饯从原来的小零食归类,被重新定义为打发时间的消遣品类别,这才有之后上十亿的市场规模。
消费者过去只是把蜜饯当零食来选择,而慢慢的用它来打发时间,消费场景变得更多,同时预期也发生了变化。
再比如星巴克,原本只是好喝、健康的咖啡,之后重新被定义为上班人士装逼神器,其他咖啡没法比,大家其实也没那么在意味道了;
还有DR钻戒,有着一生仅限一枚的说法,不是砖石而是爱情的象征,在这个定义下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所以,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义之后,在你这个类别下,你会跳出和其他类似竞品的同质竞争,消费者也不会拿过去的认知和预期审视你。
之前老贼还看到一个针对孩子的智能机器人产品,最开始他们的宣传大致是 “孩子贴身全能老师” 这个定义,定位应该是高级智能机器人了,在大力推广后,销量一般,很多家长用了后还各种吐槽。
可想而知嘛,说得那么厉害,本来以为买回来一个智能老师,孩子成绩能够蹭蹭蹭往上涨,结果发现基本等同于一个穿上机械壳子的智能手机,你说气不气?
之后,他们抢占先机,当时家庭学习机器人还没现在这么多,他们重新把产品定义为孩子陪玩机器人这个类别,产品被包装为孩子在家的智能玩伴。之后不仅销量上去,差评也降低了。
总而言之,产品是死的,它就在那,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但它能带来什么,以及它是什么类别,是品牌赋予的,也是用户感兴趣的。
这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创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