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牌会带来头部效应,也就是社会资源、名望、人才等会自动向它聚拢。这也是为什么人类社会一直是“两级分化”,头部效应让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我们用张图来表达这个现象:
但这几年,大品牌的头部效应却在减弱。以日化产品为例,10年前,前5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大约在50%,而今天只剩下27%了。大品牌到底遭遇了哪些挑战?今天我们从大品牌要经历的两个时期——高压时期和成熟时期来讨论一下,大品牌如何能在发展中不失速。
如何想全面了解品牌的进化周期,可以先回看我上一篇文章:品牌进化论:新品牌如何加速进化?
01
高压时期
品牌高压期,就是品牌的至暗时刻。品牌终于在兵荒马乱的战场中冲出重围,打破了旧的格局与秩序,距离真正的“全国解放”只有一步之遥。但正因为它打破了既有的利益格局,所以会遭遇市场的强烈反扑。
这种反扑的力量,来自于三个方面:资本竞争的漩涡、行业巨头的反击和社会舆论的审视。
1、资本竞争的漩涡
通过资本补贴清扫竞争对手,从而快速占领市场,在今天已经成为商业竞争的常规战术。尤其在互联网行业,这种竞争尤为惨烈。前有团购行业、在线打车行业、在线视频行业,后有短视频行业。
很多时候,大家并不喜欢通过烧钱来竞争,但当一家企业带起节奏之后,整个行业就会陷入资本竞争的漩涡里不能自拔,因为谁停谁先死。
近两年,最大的资本战役发生在两个行业,第一个行业是短视频领域,以快手、抖音为首的短视频APP,拼平台补贴、抢各大综艺和晚会冠名;第二个行业是P2P行业,他们主要争夺各大媒体的大剧中插广告。
2、行业巨头的围剿
拼多多异军突起后,让阿里巴巴重新瞄准低端消费人口,进行针对性反击。2018年3月,淘宝针对性的推出“淘宝特价版”,支持用户拼团购买。
在抖音崛起之后,腾讯一口气推出十三款短视频APP,而且重启已被抛弃的微视,不仅拿出30亿元的补贴扶持,还砸钱与快手、抖音一样抢夺各大综艺的冠名身份,甚至在微信、QQ上开入口为微视引流。
但不论是淘宝特价,腾讯微视和紧跟其后的十余款短视频应用,都无法遏制拼多多和抖音的江湖地位。
一旦一个品牌已被消费和市场认可,行业巨头的“后发制人”常常雷声大雨点小,因为巨头们要攻克的不仅是行业新贵,还有被新贵们培育起来的消费者和市场。
3、社会舆论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