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有一篇文章来解释这种熟悉的感觉了。它的题目是:《瑞幸会不会成为下一个ofo?》
真的,我觉得写这个题目的人特别敏锐。瑞幸咖啡和以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都是一开始用大量补贴来获取用户的模式。
几年前追捧共享单车模式的人,都说不要在乎亏损,有了用户就有了一切。
那所谓的“一切”是什么呢?没有人说。但我猜,其实隐含了“运营用户获取更大价值”的意思。
只是到了现在,共享单车也没有找到那更大价值在哪里。瑞幸咖啡呢?能找到吗?
我觉得挺悬的。不管是买咖啡,还是租单车,场景都过于简单过于工具化了。除非要扫码,否则应该没人会整天打开它们的app瞎看八看吧?
除了打打P2P广告,实在想不出啥运营空间。
阿里就好很多。毕竟有很多女生养成了没事上淘宝逛逛的习惯,在上面花费大量时间。阿里的A小姐对我说,她觉得杨飞的流量池如果改成“留量池”,可能意思就对了。
简直是一字之师。
所以星巴克就很乖,敞开胸怀欢迎阿里,把数据都共享了。看中的应该就是阿里作为一个“留量池”,所能提供的丰富的消费者运营空间吧?
(什么,你说星巴克只是看中了阿里的流量?不会那么浅薄吧?那可让我对星巴克太失望了。)
5、难,所以才有意思
不过“消费者运营”这个概念,其实目前也不是很清晰。比如李叫兽就没有说清楚,茑屋书店拿了那么多数据,究竟是如何来优化“消费者体验”的?
毕竟,对我们这些干活的人来说,执行的细节才是最要紧的啊……
同样的,阿里的生态,虽然走在各平台前面,但并没有得到数据的全面支撑。目前能在平台内真正针对细分消费者做的“运营”,也很有限。
所以,说阿里帮助品牌实现了消费者运营,为时过早。
从流量模式转消费者运营模式,任重道远。
我喜欢李叫兽,不是因为他永远正确,而是因为他喜欢思考,即使是对自己不确信的东西,也勇于判断。
比如他说,可口可乐这种东西,没办法做消费者运营。因为做消费者运营,不是给消费者分分类然后打精准广告,而是要用数据来演进产品。就像茑屋书店用数据来演进它给顾客提供的服务/产品一样。
可口可乐怎么演进产品?人家是real thing,不能改的。
从品牌模式转消费者运营模式,更加艰难。
比如我的团队2018年在做奶粉品牌的数据分析服务。奶粉品牌竞争超级激烈,红海一片,产品本身也很难根据消费者行为数据来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