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不管用了,是消费者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消费者知道的真相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审美和选择标准也在升级,消费主义受到了越来越多反思和抵制。作为消费者的“上帝”不听你的了,不信你的了。他们作为真正的人,越来越追求“原创”和“个性”,越来越在意尊重平等、情感共鸣,是每一件物品的“温度”。同时,环境的变化,文明的进步,也让人们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真正的区别在于“物质”的拥有,还是“精神”的成长。物品极大丰富面前,越来越追求心灵深处能够得到的共鸣和慰藉。
所以,这个层面来说,我不认为是根本的变化,而是更接近品牌本质,真正遇到的困难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品牌思维”。我们开始看到品牌让人有巨大“分别心”的同时,注意到硬币的另一面,“圣人为腹不为目”分别是为了看到没有分别。真正优秀的品牌从诞生之初,就承载了人们内心对自我的探索,让人类社会更好的融合,彼此连接。我们可能语言不通,但在一起喝可乐的时候,在品味烤鸭的时候,在登长城逛故宫(一种文化品牌)的时候,我们彼此感受“以心印心”不言而同知喻。
消费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品牌是消费文化的核心。品牌从来都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可口可乐作为诞生于1886年的百年老号充满激情的秘密是什么,还要看到可口可乐在代表美国文化的同时,在我们的春节传统节日又是那么的契合!我们应该思考,这些优秀的顶尖品牌他们做了什么?
被消费主义物化的品牌思维当然要遇到更大困难。他们不知道从开发一个产品到运营一个人群是一个趋势,不知道做品牌根本是做的认知,根本是做的一个人群的价值共识。小米的案例已经讲了好几年,小米在重重包围中诞生,小米的诞生源于雷军的梦想和商业智慧,源于传统层面的品牌建设,更源于“参与感才是最好的营销”,更源于千千万万的“米粉”。
第三个层面,品牌的IP化,品牌建设的IP之道能不能让“传统品牌思维”升级升维?这个层面我们尝试回答,新环境下的品牌建设如何突围?原来叫“品牌活化”,“品牌年轻化”,很多品牌经过一些年头之后,就年代感十足,感觉要被潮流抛弃。要不断的重新创意,重新定义,重新演绎品牌概念和内涵。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我的“品牌种子理论”也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不要一下子把品牌规划的及其完整,事实上也做不完整。而是要不断生长,结合用户和利益相关方的“浇灌”生长进化。“任何暂时的繁荣都没有生机更重要”,是我的核心观点,一时的销量,不如年年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