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源头水,米仓山中茶。
川北广元,秦巴山麓,嘉陵江畔,一片片茶园在云雾缭绕的群山中若隐若现。
旺苍县黄茶种植面积超5.1万亩,约占全国黄茶种植面积的30%,是全国最大的黄茶生产基地。从“荒山”到“金山”,中国最大的黄茶基地为什么在广元?从“小众茶”到“茶中黄金”,广元黄茶何以崛起?答案藏在山水之间,更藏在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中。
高山云雾出好茶
3月17日9时,旺苍县木门镇三合村茶叶园区还笼罩在云雾之中。茶农们早早来到茶园,采摘今年的新茶。一提、一折,随着茶农熟稔的动作,还挂着露水的新芽被收入囊中。
“生态环境好,种出来的黄茶品质高。”旺苍县茶产业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任勇介绍,好山好水孕好茶,广元黄茶的品质密码,镌刻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中。
广元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14.0-16.9℃,年降水量900-1150mm,日照时数1200-1300h的温润环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室”。海拔高度差变化大,气候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茶树芽叶得以缓慢积累氨基酸、茶多酚等内含物质,造就了黄茶“香高味醇、鲜爽回甘”的独特风味。同时,我市以黄壤、黄棕壤为主的酸性土壤,是茶树生长的理想基质。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广元黄茶氨基酸含量达7%,是普通绿茶的2至3倍,形成了“三黄三高”(外形金黄、汤色鹅黄、叶底玉黄;氨基酸高、香气高、黄色素高)的品质标签。
气候与地形是“天作之合”,良好生态则是“天然屏障”。
广元森林覆盖率超57%,嘉陵江、白龙江等水系贯穿全境,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2015年,旺苍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而且让“有机茶”“生态茶”贴上了“国字标签”。
科技品牌并驾驱
自然资源禀赋是基础,但广元黄茶的崛起更离不开科技赋能与品牌塑造的“双重奏”。
“2010年,广元从中国农科院茶研所引进自然叶色黄化突变株‘中黄1号’‘中黄2号’,开启黄茶规模化种植的序幕。”任勇介绍,经过十年攻关,旺苍建成全国首个黄茶种质资源库和省级茶种业园区,通过高棚遮阳、地膜覆盖等新技术,黄茶单采率提高20%,亩均效益突破5万元,是传统绿茶的5倍。
“黄茶产量、品质逐年提升,但是销量却不理想。”三合村村委会副主任石义良告诉笔者,他2010年从成都回到老家三合村开始种植黄茶,但广元黄茶还处在“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境况,村民们只能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种业芯片”难题破解后,拓市场、扩销路成为头等大事。旺苍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斌介绍,从“深山无人识”到“国际金奖”,广元黄茶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品牌逆袭史。2014年,“广元黄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此后连续斩获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四川省农产品优秀区域公用品牌等荣誉。如今,高端产品“木门黄芽”每斤售价达2万元,15万个芽头方能制成一斤干茶,成为茶中“奢侈品”。
一片叶子促振兴
一片叶子承载着千年茶韵,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绿色答卷。
站在三合村茶叶园区远远望去,茶农们在樱花的掩映下,三三两两穿梭在茶园间。“这段时间是黄茶最佳采摘期,也是园区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我平时在园区做工,采茶、管护,一天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三合村村民王兵双手在茶树和竹篓间来回翻飞,熟练地采摘茶叶。
“采茶期每天需要用工400余人。”石义良介绍,近段时间,村上通过劳务专合社,积极组织村民们就近务工,整个采摘旺季,采茶工人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
除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外,茶产业也为茶企业、茶叶加工厂带来了商机。
随着春茶开始采摘,当地各大茶企和加工厂铆足干劲制作名优春茶。在旺苍县木门镇兴全茶叶加工厂内,缕缕茶香弥漫整个车间,经过多道工序,成品茶叶雏形初现。“这段时间已经有不少人前来选购黄茶了。”加工厂厂长张军修说:“现在加工厂每天能加工1200斤鲜叶,销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预计今年年产值能够达到500万元以上。”
黄茶产业的兴盛,让广元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百姓的“金山银山”。旺苍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元黄茶的发展史,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生动写照,接下来,将通过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茶事集成体验园等载体,推动黄茶产业向标准化、智能化、国际化迈进。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