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被称为中药八珍之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味甘、淡、性平,不仅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等传统功效,还是美容养颜的佳品。那么,当前广元茯苓的种植、开发情况如何?种植基地是如何保证道地性的?下一步如何创新发展?
“走,上山找茯苓。”3月11日清晨,记者见到商友剑时,微风抚来,透着凉意。他驾驶汽车在昭化区元坝镇马克思社区的山坳间穿行,仰头望去,连片的松林依山势铺展开去,林下一条条排水沟蜿蜒曲折。
在一处叫“庙子梁”的山坡上,商友剑突然蹲下身,轻轻扒开黄色的“土被子”,露出了一小块黑褐色茯苓。“应该有一个篮球大小了,这可是我们的宝贝。”商友剑小心翼翼地给茯苓覆上土,看着不远处的一个个苓窖,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光亮,去年底茯苓丰收,村民们兴高采烈采挖的场景浮现眼前。
作为一名已种植茯苓11年的林草乡土专家,当广元茯苓被认定为“352示范工程”首个“川产道地”药材,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全国最高药材质量标准体系认定的药材的消息传来,商友剑激动万分,“获评道地药材,就说明我们的茯苓品质和疗效更好,质量稳定。”
茯苓被称为中药八珍之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味甘、淡、性平,不仅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等传统功效,还是美容养颜的佳品。那么,当前广元茯苓的种植、开发情况如何?种植基地是如何保证道地性的?下一步如何创新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晾晒茯苓丁。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彪 摄
从野生茯苓到“茯4代”
引领产业发展新未来
“用木棍敲击松根,听那细微的声响,就能判断地下有没有茯苓。”剑阁县汉阳镇青溪村村民刘士生记得多年前,背着背篼,扛着锄头,漫山采挖野生茯苓的场景。
无独有偶。无根无苗,隐生于松林之下的野生茯苓,对于广元的林农而言不足为奇。2014年,商友剑决定在柳桥村试种茯苓。他说:“在松林里清理灌木杂草时,便发现了野生茯苓,更加坚定了我在这里创业的信心。”
茯苓菌寄生在松木上,才能产生茯苓实体,所以其栽培离不开松木资源,而广元林地面积1400余万亩,其中,松林资源丰富,马尾松共有180余万亩,且气候环境条件与茯苓适宜环境极为相符,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优势。
野生茯苓的主要产区在云南,家种产区则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区,其中以安徽、湖北产量最大。要打响广元茯苓的知名度,商友剑成立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建立了4000余亩的有机茯苓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渴望着闯出一条标准化栽培之路。
乘着春风,向新启程。2020年7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湖北省中医院等国内知名院所进行长期合作,在菌种研发、种植技术改良、加工技术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立了茯苓“三标准五规范二体系”(以下简称“352”标准体系),让广元茯苓的品质更优——兼容性多糖、茯苓酸等单项指标全国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