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正品附送赠品、小样,是不少商家的促销手段。然而,近年来,一些“三无”产品甚至有毒有害产品,打着赠品、小样的名目流入市场,给消费者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披露的一起典型案例,值得消费者警惕。
同时服用才有效?“毒”赠品搭上正品便车

图为涉案减肥产品与附赠奶片。(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供图)
2023年底,受“不节食、不运动,一个月能瘦20斤”的广告语诱惑,苏州市民王女士花费1169元网购3瓶左旋肉碱绿茶胶囊。商家随后寄出3盒胶囊,附赠3盒用压片糖果盒包装的淡黄色奶片,并叮嘱:“胶囊搭配赠品服用才有效。”
按商家提示,王女士每天早晨空腹服用2颗胶囊和1粒奶片,几天后却出现头晕、失眠、腹泻等症状,一周后症状持续加重,不得不住院治疗。怀疑该减肥胶囊有问题,王女士向公安机关报案。
警方将王女士提供的网购胶囊及其赠品送检后,结果显示,左旋肉碱绿茶胶囊本身没有添加违禁成分,但附赠的奶片中含有违禁成分西布曲明。这是一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的药物,因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我国早在2010年就明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及原料药。
办案人员介绍,与合规产品捆绑销售,将有毒有害产品以赠品名义发放给消费者,是一种新型且隐蔽的犯罪手法。
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类似的化妆品“毒”小样案。一家化妆品店在销售一款祛除痘印和色斑的化妆品时,附赠日霜、夜霜小样,并叮嘱顾客正装搭配小样使用效果最佳。案发后,相关单位将产品送检发现,其主产品没有问题,但附赠的夜霜小样汞含量最高超标43000倍。
记者梳理近年来多地政法机关披露的同类案件发现,减肥产品是这类案件的“重灾区”,多在赠品中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违禁成分;保健品销售也有类似问题,主要是在赠品中添加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违禁成分。
主产品不如赠品贵?实为掩人耳目逃避打击
在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办理的这起赠品造假案件中,王女士网购的减肥胶囊来自被告吴某,吴某赠出的奶片又来自被告姜某。
姜某先从上游不同渠道分别购买5元1盒的压片糖果和22.5元1袋的奶片,随后将便宜的压片糖果作为主产品,将更贵的奶片作为赠品,再以110元的价格,将“1盒压片糖果+1袋奶片”捆绑销售给吴某,共计销售金额121万元。吴某收到货后,直接将主产品糖果扔掉,只将奶片作为减肥胶囊的赠品销售。
主产品还没有赠品值钱,这里面有啥门道?
“将价格高、真正有功效的产品作为赠品销售,其实是犯罪分子掩人耳目、逃避打击的一种犯罪手法。”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检察官王军说,“姜某与吴某的微信聊天记录表明,姜某曾对吴某说过‘效果都在奶片里’‘不搭配没法卖’‘不能在明面上销售’等话语,二人对奶片含有违禁成分显然都是主观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