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与现实的联系,官能再唤醒。有美食“手机先吃”,有美景“手机先看”,于是手机俨然成为人的第一感官,凌驾于五官之上。只是很多时候,光顾着拍照、分享、晒圈,食物的滋味、沿途的美景,反而是被“一带而过”了。我们是好的拍摄者、好的创作者,却未必是个好的生活家与旅行者。厌倦了手机横亘在前,重新走进活生生的、细节满满的具体现实,用心去沉浸式体验,这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新风尚。社交平台上流传着“可不可以只看风景不拍照”的灵魂之问,很显然,答案就在题面里。
重建与他者的关系,边界再厘清。手机大行其道的今天,太多的边界模糊不清。对手机趋利避害地使用,离不开边界的重建。比如说,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就算暂时不谈“离线休息权”,我们也该有某种替代性的方案,来理直气壮地“免于打扰”或“主张补偿”;再比如说,“自己与他人”的边界,能不能尽可能地不打扰,能不能对对方的反馈宽和以待?能不能心安理得地当“失踪人口”,能不能跳出“文字讨好症”的桎梏,超越“糊弄文学”和“万能回复”的机巧,找到一种互不伤害、彼此舒适的相处方式?有边界,才有舒适区,才有安全感。
图据川观新闻
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划定“使用手机的合理时间。手机只是一个中立的工具,而人们所担忧的,无疑是某种内心与行为的失控感。找回主动与主导,始于自我关切。归于真实的生活,去重新亲身感知那些色彩、温度、味道与情感,找寻一种与世界和他人自洽的相处方式……手机之外,自有天高云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