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全国有39个市(区)入选,广元市名列其中。
什么是气候适应型城市?广元为何名列其中?又将如何建设?近日,记者走访了广元市生态环境、住建、应急、气象等部门,寻找问题答案。
广元“两江四岸”综合提升改造项目入选国家项目典范案例。广元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供图
如何理解气候适应型城市?
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
“气候适应型城市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后果,如洪水、热浪、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广元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罗全生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不仅对大家的生活和经济造成影响,也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以广元为例,近年来遭遇了高温极端天气,由于处于大巴山暴雨区,暴雨天气也时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很有必要。
海绵城市建设提升了广元流域防洪能力。图为,广元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百草园公园。广元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供图
罗全生介绍,气候适应型城市就是要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够有效应对暴雨、雷电、强风、雾霾、高温、干旱、尘沙、霜冻、积雪、冰雹等恶劣气候,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生态安全相对可靠的城市。
广元有怎样的建设路径?
加强灾害监测、城市韧性、水资源和生态等领域建设
早在2017年,广元就已入选全国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并不断加强灾害监测、城市韧性、水资源和生态等领域的高质量建设、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初步形成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广元路径”。
“广元出台了多个规划,明确了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并先后开展了多个气候研究。”罗全生介绍,截至目前,广元已开展“2000年前后广元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广元暴雨特征分析”等专项课题研究,精准评估城市气候变化脆弱性和风险度,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年度工作方案》《广元市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了分层次分阶段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已海绵化改造完成的雨水公园。广元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供图
广元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韩军山以广元海绵城市建设来说明建设成效。从2022年试点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以来,广元实施了连片推进排水防涝、雨洪通道、雨污管网、海绵小区、海绵街区、新型绿化“六大工程”,使城市内涝、热岛效应、黑臭水体等“城市病”得到治理,生态环境、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广元城区防汛能力达到50年一遇洪水标准,“两江四岸”综合提升改造项目、百草园生态修复项目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项目典范案例。
“以防为主,提升应对能力。”广元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专职副指挥长王正春从防灾救灾能力提升介绍了广元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举措和成效。近年来,广元市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查清了全市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5大类、15个灾种的危险性、承灾体、风险评估与区划、减灾能力等的数据,形成了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和主要灾种防治区等成果,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项目288个,大幅提升全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立起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113个,常态化储备救灾物资12.75万件价值3000余万元。同时,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和能力。
如何进一步深化?
深入实施十大适应行动
“广元将以此次入围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聚力打造川陕甘结合部具有巴山蜀水特质的气候适应型示范城市,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四川贡献更多广元力量。”罗全生表示,下一步,广元将以气候变化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监测预警、城市建设、资源保障、灾害防治为重点,深入实施治理体系强化、气候监测评估、适应能力提升、气候风险管理、空间优化布局、新老建筑增韧、水安全保障、水陆交通适应、生态系统适应、敏感产业适应十大适应行动。
海绵化改造后的社区巷子。广元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供图
十大行动将构建现代化应对气候变化治理体系,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加强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和气候规律研究,探索建立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方法体系;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提升天气预报时间、空间分辨率的精细化程度,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研判和会商机制,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和通道标准化建设;加快构建南部丘陵农业发展区、秦巴山区生态发展屏、中部河谷城镇发展带、嘉陵江保护融合发展带的“一区一屏两带”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实施老旧建筑更新改造,推广屋顶光伏、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推动新建建筑绿色化;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提升流域防洪能力;开展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监测和桥隧健康监测,实施嘉陵江高等级航道养护工程,打造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地;优化提升城市绿地系统,巩固和增加城市湿地、绿地、水体面积,构筑嘉陵江生态廊道和绿色屏障,进一步拯救和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下能源设施系统保护和应急调度,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加强重点旅游目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处置和游客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