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这刀工,这一碗面卖15元值不值?”随着吆喝声,记者来到陕西馆一探究竟。只见厨娘一双巧手上下翻飞,手起刀落,剁出的面条细若粉丝,整齐如机制挂面。一旁的工作人员一边唱着陕北民歌,一边将剁好的面条天女散花般地撒入锅中,煮熟捞在大碗中,浇上羊肉汤。
“这是咱陕西靖边有名的剁荞面,荞面和羊肉是绝配,营养风味更佳。”工作人员邀请记者品尝。吃上一口,面条坚软细滑,汤鲜味美。“剁荞面的原料就是地理标志农产品靖边荞麦,全程有机化种植,具有高蛋白、含糖低的特点,是适合糖尿病人的保健食品。”工作人员说。展位虽小,但展现着一二三产的大融合。
品牌,能立得稳、走得远
此次参展的产品,既有近两年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支持产品,又有首批中国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既有全国知名度高的地标农产品,也有产自于乡镇地域的特色地标农产品。
“精河枸杞就是首批中欧互认产品,色泽鲜红、果粒大、肉丰厚,果实内含物饱满没有空隙,是理想的药食兼用营养保健珍品。”在新疆展馆,精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振雷现场进行推介。
“黄河口大闸蟹虽然不如阳澄湖大闸蟹有名,但我们的品质丝毫不逊色,你看这雪白的肚子,结实的腿。”山东黄河口大闸蟹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艳介绍道,黄河口大闸蟹来自黄河入海口,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肉质比一般的大闸蟹鲜甜,少腥味。“但是目前品牌知名度还不够,希望通过这次农交会能扩大影响力。”
中国的地理标志如何以品牌化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各地区地标品牌化建设的挑战。不少参展方表示,今后要在品牌建设上多下工夫。
将品牌农业与数字农业融合,提升地标产品的附加值,福建进行着尝试。在福建展位,“福建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字服务平台的电子屏吸引了来往人群的关注。记者点击“VR”按钮,企业生产、加工、种植的一线情况通过多维空间立即出现,如亲临现场。
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曾晓勇介绍,这套系统以2019年首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产品为基础开发,所有地标企业和相关认证都在平台中展示。通过一品一码栏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肥用药等信息都被透明化,利用数字化推动地标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扶贫是扶贫攻坚中的重要战略举措,农产品地理标志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作出重大贡献,很多地理标志农产品是乡域、县域的主导产业,是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来源。
陕西略阳乌鸡有1900多年生态养殖历史,是“会飞的鸡”“乌鸡中的战斗鸡”,目前已带动1.4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来自四川省南充市农业农村局的王伟现场品尝并听工作人员详细介绍后,希望将“略阳乌鸡”推荐给老家想要发展特色产业的朋友,“地理标志是质量的保证,品牌价值也高于其他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