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翻红”的老字号,还是“出圈”的新国货,如何乘势而上、变“当红”为“长红”?专家建议,一方面,要做到质量过硬、服务到位、贴近市场,才能持续获得青睐,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为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建立自己的品牌“护城河”,通过品牌认知形成与其他品牌的竞争壁垒。
无论是“翻红”的老字号,还是“出圈”的新国货,如何乘势而上、变“当红”为“长红”?专家建议,一方面,要做到质量过硬、服务到位、贴近市场,才能持续获得青睐,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为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建立自己的品牌“护城河”,通过品牌认知形成与其他品牌的竞争壁垒。
品质至上 点亮美好生活
2023 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连续两年突破1.27万美元,人民的消费需求递进到一个新层次。中国品牌也逐步树立了产品自信、消费自信和文化自信,不仅实现了销量增长和市场规模扩大,在价格上也逐步对标全球性品牌。
今年4月上市的国产新能源车小米SU7,定价在20万元~30万元区间,在预订阶段就实现了4分钟订单破万。市场上曾有过“20万元以上不买国产车”的说法,小米SU7却被评价为“具有性价比”“诚意满满”。这意味着,公众对中国品牌的认知正悄然变化,国货品牌也正在迈向“优质优价”“质优价高”。
专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品牌建设既要响应大众普遍的消费需求,也要回应小众细分的个性偏好;既要发展一批高定位、高标杆、高附加值的高端品牌,也要打造一批物超所值、价廉质优、买得起经得用的“国民品牌”,让人民群众真正享有品牌选择、品牌消费的自由权。
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仅仅是实物消费。
坐高铁进“淄”赶“烤”、榕江“村超”全网关注、“尔滨”现象火爆、天水麻辣烫走红……近两年,地方文旅接续“出圈”,一个个城市IP接连涌现。文旅热背后,是厚重的城市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城以文兴,以文化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相得益彰,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比如,在西安的沉浸式街区,游客“变装古人游长安”;在阳朔,依托喀斯特地貌打造的攀岩节让运动休闲融入山水观光;在三星堆博物馆,看数字化技术助力古老文物“活”起来……当旅游产品和服务愈发丰富优质,城市品牌的打造,就不再局限于一时的“眼球”经济。
没有脱离乡的城,也没有脱离城的乡。今年初的“尔滨热”还掀起了一场全国“土特产”大摸底。如,河南柘城是“钻石之都”、黑龙江有蔓越莓、四川盛产鱼子酱等,在一波波“出圈”中被更多人知道。从某种意义上看,乡村振兴的过程就是农业品牌化发展的过程。如何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让“土特产”更好服务城乡、致富农民,还需要各地下力气做好“土”字号文章。
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品牌力量,需要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继续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扶持一批品质优、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精品区域公共品牌;继续开展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品牌,形成有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卓越品牌;继续做强做精服务业,打造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