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一站式购物只适合电商和大型商超,不太适合无印良品,因为无印良品能够提供的选择极其有限。
市面上现在同时竞争的品牌太多,消费者的选择也太多了。品牌吃掉早期的红利之后,很难再出现那种死忠粉,对一个品牌中的所有SKU都保持好感,一般都会有所选择,有所不选。
超级用户的价值只在于扩大他们购买的品类,提高客单价。单纯依靠这群超级用户维持或上涨销售额,几乎不可能。
品牌延伸的路径中,有一些延伸是很巧妙的,保持了原有品牌调性的统一,比如爱马仕从手包到香水,但是有些品牌的延伸让人莫名其妙,比如雅马哈从钢琴到摩托车。
无印良品从家居、日化延伸向食品,这类零食类产品单价低,复购率高,利润空间也较高。同时,餐饮和酒店的引入,仍然坚持着高端定位的步伐,深圳的MUJI住宿一晚价格在950元左右,比同类酒店高出不少。这更像是一场对营业额的自救,而不是对中国市场三思而后行的结果。
整体而言,无印良品对中国市场的态度还是有些倨傲了。他们赶着早班车来到这片土地,淘了第一桶金并发家致富,但是并没有想好好在这片土地精耕细作。
他们在中国门店里贩卖的产品,很多是东京的设计师坐在家里想象的中国人的需求。尺寸和适用性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根本不匹配。
一条适合中国床铺的床单尺寸,花了整整14年,才调整过来。大大小小的收纳框格摆满了货架,但根本不知道中国的收纳文化,并没有日本那么极致。直到去年9月,无印良品才在中国成立了一家开发事务所,来研究国内的流行文化和生活方式。
那么多品牌进入中国,都知道本土化的重要性,无印良品偏偏不重视。
不重视的背后,还有不了解。
事实上,以原研哉为代表的设计师们,一直强调无印良品的「空」和「白」,这种简约自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日本的禅宗思想,比如笔记本的封皮要用木色,来体现纸张「取材于木」,内页的纹理要让消费者感受到树木的纤维,纸张的味道要能让人联想到森林和泥土。
日本佛学里的空寂是相对压抑和微缩的,这和日本社会长久以来的低欲,民族性格中的谨慎紧密相关。但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里,并没有那么强的根基。
中国的禅宗思想更提倡旷达,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初心。这比日本的「物体联想法」设计,多了有一层主观态度上的深意。不仅看到物体,联想到景色,还要有心态的磨炼和人生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