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从长期看,问题“网红”产品赚一把就走、追逐短期利益的行为,会导致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仅损害诚信经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也让普通消费者深受其害。一些“网红”产品的抄袭仿冒行为,尤其值得注意。
提高品质是王道
“网红”产品实际上也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大众消费升级的产物。从“最划算”升级到“我喜欢”之后,紧随而来的是对 “我喜欢”内容的升级,这是社交媒体用户从过激消费到理性消费的必经之路。专家也指出,未来对产品的体验感和品质感将逐渐取代价格与名人效应,最终成为左右用户选择的重要因素。
“网红”产品也会因为市场的调控能力(例如销量、口碑)而优胜劣汰。因此,要想长远发展,“网红”产品同样需要抓住“品质”和“体验”这些重要因素,进行升级换代,从专注流量到专注产品,抓住“网红”产品的“品质爆点”,做经得起检验的爆款产品。这种思维才是“网红”产品畅销不衰的不二法门,也符合商业市场的规律。
对于市场监管,专家则建议,要对“网红”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建立诚信追溯机制,一旦失信将永远被贴上失信者的标签,让其在商业市场上寸步难行。
新闻链接
“网红保健食品”套路多 专家提醒消费者谨防上当
面粉勾兑违禁药物、精致包装配伪造批号、社交网络“病毒式”传播……这样的“网红保健食品”套路你是否也遇到过?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部分“网红保健品”偷换概念欺骗消费者,在严重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扰乱市场秩序,使整个保健食品行业受到社会误解。
刘学聪在日前举行的 《食品行业组织反欺诈和虚假宣传公约》发布活动中说,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包装精美并谎称是“进口保健品”的食品,挤进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网络高频宣传。他指出,这些“网红保健品”未经监管部门的严格注册管理,并不是真正的保健食品,只是用这个概念,使用违法营销模式去误导欺骗消费者,造成社会误解。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只有经过监管部门批准,获得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即业内俗称的“蓝帽子”),才可称为保健食品。
刘学聪说,经过20多年发展,中国保健食品在我国食品工业领域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代表性产业。目前,全国生产企业近2300家,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产值约4000亿元。据了解,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功能一共有27个,所有保健食品上市前,都要经过大量科学、毒理等方面研究,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食试验,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