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产理念外,“土坑酸菜”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地方治理角度怎样看待这样的产业?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8年,华容县就发布了酱腌菜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要对原材料、生产过程、出厂检验等环节严格把关。4年过后,依然出现卫生堪忧的“问题酸菜”,是整治不到位还是“旧病复发”?不可否认,对一些内陆农业县来说,支柱产业大多是纳税大户,还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越是对这样的产业,越要“爱之深责之切”。尤其对食品安全等要害问题,绝不能睁一眼闭一眼,而是要通过严格监管向企业传导食品安全压力,倒逼企业遵纪守法,以常态化监管机制让产业走得更稳更远。当然,从经济效益考虑,规范和完善生产环节也许会增加成本。但增加的成本和品牌的信誉究竟孰轻孰重?相信此次问题的曝光已经给出了答案。
据了解,问题曝光后,当地马上对涉事企业和产品采取措施,并在全市开展全面排查。加工酸菜出了问题,触碰食品安全底线的企业理应受到严惩,但并不代表产业本身就有罪,数万菜农更不应无辜受到牵连。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不妨再想深一层。在信息泛滥、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今天,酸菜“失火”,如何减轻产业和菜农的“池鱼效应”?是否还有更具建设性的方式?除了处罚相关企业和人员外,还有没有其它可以采取的措施,能将农民的损失减到最低?
希望这一次的危机能成为产业提升的契机。毕竟“酸菜”背后,牵扯着广大农民的“钱袋子”。(作者 李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