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任何一种文化的演变发展,都是基于社会现实的模型,审丑文化同样也不例外。在社交平台和移动应用产品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消费者审美和审丑的标准也在被不断拉扯。
“审丑VS审美”,背后更像是一场品牌流量与口碑的较量,如何在短期利益与长期效益中找到平衡点,将品牌效应最大化,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审丑:万物美学》中写过,“万物美丑皆有观者的主观态度”。所以“丑”的标准其实很难界定,对于品牌而言,“审丑营销”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场冒险,如何做到既有内涵和正向引导性,又能标新立异,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古驰的前总裁罗伯特·波乐特曾说过,“品牌经营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不能轻率的在每个季度或每年就调整。不论发生什么状况,都不能背弃品牌精髓及长期战略。”
确实,丑能出圈,但不代表没有底线。 逆向营销很容易解锁流量密码,但是穿透热闹的表象,审丑狂欢过后能够真正沉淀什么,为消费者传递什么,才是关键所在。
诚如丑东西大赛主办方所讲的那样,“淘宝评选丑东西并不是主张审丑,而是致敬天马行空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