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国际跟踪、国内启动、体系完善三个阶段后,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2014年,我国在国内广泛开展品牌评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主动与美国、德国进行深入探讨并形成共识,一致同意推动成立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89,由我国担任秘书国。
2015年,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品牌评价国际标准ISO20671正式立项,实现了国内标准研制与国际标准研制同步推动的良性互动格局。2019年,ISO20671正式发布,实现了我国品牌评价国际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的全面接轨。
标准是品牌建设的准则,截止目前,我国品牌评价领域共推出了38项国家标准,涵盖了品牌评价领域的7项基础类标准,包括《品牌 术语》、《品牌 分类》、《品牌评价 原则与基础》等;3项方法类标准,包括《品牌评价 多周期超额收益法》等;23项应用指南类标准,包括18个行业评价实施指南,以及城市、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集群、旅游目的地、自主创新企业等5种不同类型品牌主体的评价实施指南;5项培育管理类标准,包括《品牌管理要求》、《企业品牌培育指南》、《区域品牌培育与建设指南》等。
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品牌建设起步较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成效也与国际一流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目前国际上现有的主流品牌价值榜单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从品牌建设的结果角度予以评价,对品牌建设阶段的投入要素考虑较少。这对于正处在品牌建设成长阶段的中国品牌而言,难以充分体现我国品牌的真正实力以及发展潜力。
因此,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我国品牌建设领域的领导、专家们,在全面、深刻总结我国过去品牌建设取得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与品牌建设发达国家充分沟通交流以后初步形成框架,经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团队三年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试点测算,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有形要素、质量要素、创新要素、服务要素和无形要素“五要素”为基础的品牌价值发展理论。
该理论打破了以往国际主流评价榜单只注重品牌建设成果评价,忽视品牌价值形成要素的局限,从品牌价值形成机理入手,按照投入产出分析框架,揭示了影响品牌价值的五方面主要因素,既考虑了品牌建设的价值输出成效,也考虑了品牌建设的要素投入水平,体现了品牌价值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从而使品牌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也为通过评价进一步指导品牌建设工作、提升品牌价值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方向指引。因此,对于尚处于品牌建设成长阶段的中国品牌评价而言,五要素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适用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