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是很多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农村耕作景象,然而今时已不同往日。近日,记者在上海市郊亭林镇点甜农场看到,干完活的农业机器人与工程师一前一后“走”在田埂上,“铁牛”替代了黄牛,工程师替代了牧牛人。
工程师李伟,是一名“00后”,每当他拿着遥控器,与机器人一前一后“走”在田埂上,远远望去,如同在“放牧”一匹“铁牛”。像李伟这样的工程师,点甜合作社里还有70多位。七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在这里埋头钻研,研发了60多款农业机器人,覆盖从播种到收割的各个环节。
这些“铁牛”都有履带式的“脚”,可以适应多种地形。此外它们还拥有“智慧大脑”,来自公司自主开发的AI智能操作系统,通过算法为机器人编写出一套“运动逻辑”。农民在手机微信小程序登录系统,便出现一个互动界面,调整好方向便可让机器人“自动开工”。
上海点甜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金悦说:“起初做农机设备,是因为多年前的一次种地体验。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别看我身高体壮,干一下午农活,觉得非常辛苦。丢下锄头,就想是不是能搞些机械设备来种地,然后就开始慢慢进入到这个行业。”
“农业机器人的优势就是:快、准、不知疲倦。”王金悦说,“通过5G、图像识别技术和大数据系统,采摘机器人可以‘秒算’出农作物果实与机器人间的距离,并把有关指令传达至机器人手臂,实现快速采摘;除草机器人不但能准确分辨出草和农作物,也能指挥除草刀具,精准除去杂草,就像长了眼睛一样;一台除草机器人充电1小时可以工作8小时,大型机器人一天除草可达500亩左右。”
步入点甜农场,在园区中间的路上,能看到几年下来“点甜机器人”一代代的进化过程,旋耕机器人、播种机器人、植保机器人……从最初的简单拼接,到现在的软硬件兼容,满满当当停了一长列,像一个摆放在田里的农机博物馆。
场景不同,但“智力”相同。在千里之外的陕西汉中,也活跃着一支科技含量十足的新农人队伍。他们通过智能化的设备让种菜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走进自动化“蔬菜工厂”,智能温室大棚内的土地被划成若干等分。自动旋耕机将土地旋耕平整以后,自动播种机将按不同株距打孔的板子铺设到地面,然后把种子精准点播入种植板的孔内。“一个孔种一粒种子,一台机器一天可以种两亩地。”陕西日丽光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强介绍说。
“远程操纵,远程监控,实现绿叶蔬菜种植全流程无人化生产,自动化作业,工厂化管理,200亩蔬菜园区只需要5个工人。”郭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