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提升农业品牌、壮大升级工业品牌、做强做精服务业品牌、培育区域品牌……《指导意见》明确培育产业和区域品牌举措,并提出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研究员李子文解读说,相比于企业品牌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产业和区域品牌建设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更需要政府引导、规范和扶持。
与时偕行 乘势而进
据统计,3%的知名品牌占据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近年来,一批优质的中国企业与时代同频共振,因时乘势,从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脱颖而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建筑工程、金融、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涌现众多全球知名品牌。
当前,以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传统制造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国产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国产手机新机型密集上市的背后,是中国先进制造的雄厚实力。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推进的十年间,一批中央企业大力推动中国产品、服务、技术、品牌、标准“走出去”,“中国桥”“中国港”“中国路”“中国高铁”等中国名片享誉全球。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企业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设计,打造绿色供应链。除了更加重视绿色责任,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主动从社会价值层面来重新考虑自身定位。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中国品牌气质和内涵的提升。
国家的强大、文化的自信、本土品牌的奋发努力、消费主力的代际更替,在这个时代激荡相遇、相互成就,无数兼具技术和品质优势的新国货品牌强势崛起,在传承中缔造新流行。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国潮”复兴的背后,是创新驱动的持久发力和文化内涵的持续注入,是质量基础的加速夯实和制度保障的日趋完善,是中国消费者心中升腾而起的文化自信、消费自信和品牌自信,更印证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底气和活力。
中国品牌终于走出了中国道路,带着中国的心跳,融入世界的脉搏。中国与世界共享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中国的文化、创意、审美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时与势在奋斗的中国,在坚韧的中国,在前进的中国!一批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企业,用奋斗定义时间,走过迷茫、阵痛和颠覆,正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以创造之力、品质之诚、文化之光,续写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新的篇章。(记者 付朝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