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点击加入广元市质量品牌协会
服务指南
通知公告
协会动态
品牌人物
品牌故事
行业资讯
会员风采
今日聚焦
品牌视点
品牌管理
爱上广元造
党建园地
网站首页
代表们呼吁:为工匠精神传承创造有利条件
来源:中国质量报 | 作者:品牌广元 | 发布时间: 2455天前 | 2562 次浏览 | 分享到: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时说,“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3年提及工匠精神。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在中国经济阔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工匠精神”焕发新的光彩。

  中车首席技能专家郭锐说,要让更多的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品牌,除了要有好的设计研发团队,还要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也说,振兴实体经济,不管制造业还是服务行业,关键是要有工匠精神。

  对于正向中高端迈进,誓要来一场“品质革命”的中国制造而言,做强质量,打造品牌,推动产品升级,须臾离不开工匠精神。

  当前,虽然机械化大生产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制造业,但是在某些极精密和复杂的领域,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

  徐立平所从事的火药整形工作,就是这样一道世界性难题。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这个极度危险的工作,根本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靠得就是他一刀一刀的精准切割。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放眼世界,瑞士、德国、日本的制造行业,之所以能够享誉天下,靠的就是这些国家里那些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

  爬满老茧的手织出细密的布

  “两只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多,但是织出来的布却越来越细。”全国人大代表、兰州三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纺纱厂细纱工序挡车工范冬云27年来每天与棉条和纱线相伴,从一名普通挡车工,成长为一名技术精湛的新时代“工匠”。

  “我形容不出什么是工匠精神,但我可以用手摸出眼睛都看不清的细纱线。”今年全国两会,范冬云穿着自己纺出来的毛料做成的衣服,进京参会。她说,要让大家都看看,中国纺织工人的好手艺。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古人这句话用来诠释匠人们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最恰当不过。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匠人,才编织出人民群众走向美好生活的希望版图,才让人感受到中国制造越来越强大的澎湃活力。

  被国外专家誉为“女焊神”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孙景南,与范冬云一样,在同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7年。27年来,她完成了无数重点项目的焊接工作挑战,为公司培养了600余名焊接人才,实现技术攻关17项,创造经济效益700多万元。

  “工匠的‘匠’,从字形上看,外面是一个框,里面是一个斤,我理解就是在有限的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一点,因为这么一点点的斤斤计较,可能你会忍受一些折磨,但是折磨到了一定阶段就是突破。”这就是孙景南所理解的工匠精神,简单质朴。

  全国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团缝纫操作工李承霞是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纺织工人。工友们说她速度快,一个顶十个。她自己却不以为然,“所谓工匠,不仅仅是速度快,还要保证合格率高,如果做出来的全是次品,再高的产量也无济于事。”

  李承霞说,质量二字重如千钧,企业离开质量就生存不下去。

  让更多的人愿意当蓝领,立志做工匠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装配厂调检一车间“王涛班”班长王建清是今年第一批走上“代表通道”的全国人大代表。面对着来自全世界的媒体,他说,现在愿意当蓝领和一线工人的人少了,希望通过人才机制改革,用待遇留人、制度留人,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愿意当蓝领,立志做工匠。

  就像王建清所说,“大国工匠”不会凭空产生,而是需要成长和诞生的土壤,需要法律、制度、待遇等一系列配套的措施和举措,才能为中国制造培育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据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高级技工的渴求也日益迫切;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每年都会曝出“万金难求高级技工”的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工匠”还能遭遇1000万人的缺口,实在值得反思。

  全国人大代表、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机床性能实验室钳工田浩荣说,要培养一支懂技术会创造的产业工人队伍,既要有工匠精神的感召和指引,更要从培养手段和路径上下功夫,搭建培养工匠的平台,让工匠享有应有的待遇。

  孙景南也建议国家为一线工人出台制度化的培养机制,为年轻的一线工人打开一条提升自己的绿色通道,催生更多的高技能领军人才。

  田浩荣说,要强化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扶持力度,让他们得到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经济激励,使他们有充分的成就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