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的‘匠’,从字形上看,外面是一个框,里面是一个斤,我理解就是在有限的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一点,因为这么一点点的斤斤计较,可能你会忍受一些折磨,但是折磨到了一定阶段就是突破。”这就是孙景南所理解的工匠精神,简单质朴。
全国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团缝纫操作工李承霞是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纺织工人。工友们说她速度快,一个顶十个。她自己却不以为然,“所谓工匠,不仅仅是速度快,还要保证合格率高,如果做出来的全是次品,再高的产量也无济于事。”
李承霞说,质量二字重如千钧,企业离开质量就生存不下去。
让更多的人愿意当蓝领,立志做工匠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装配厂调检一车间“王涛班”班长王建清是今年第一批走上“代表通道”的全国人大代表。面对着来自全世界的媒体,他说,现在愿意当蓝领和一线工人的人少了,希望通过人才机制改革,用待遇留人、制度留人,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愿意当蓝领,立志做工匠。
就像王建清所说,“大国工匠”不会凭空产生,而是需要成长和诞生的土壤,需要法律、制度、待遇等一系列配套的措施和举措,才能为中国制造培育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据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高级技工的渴求也日益迫切;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每年都会曝出“万金难求高级技工”的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工匠”还能遭遇1000万人的缺口,实在值得反思。
全国人大代表、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机床性能实验室钳工田浩荣说,要培养一支懂技术会创造的产业工人队伍,既要有工匠精神的感召和指引,更要从培养手段和路径上下功夫,搭建培养工匠的平台,让工匠享有应有的待遇。
孙景南也建议国家为一线工人出台制度化的培养机制,为年轻的一线工人打开一条提升自己的绿色通道,催生更多的高技能领军人才。
田浩荣说,要强化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扶持力度,让他们得到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经济激励,使他们有充分的成就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