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平米的作坊,一年可加工米珍50多吨。
40年前,刘绍兴家有一台磨面机,给十里八乡的群众磨面、磨米珍,“加工费”从他们的玉米面中抽取。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改善的人家开始自己购置小钢磨,刘绍兴家磨面机再也没有往日的繁忙。2000年左右,朝天区开始大力发展曾家山旅游,随着时间的推移,慕名前来的游客多了、旅游火了,今年1—8月,该景区接待游客突破151万人次。在新思想新观念冲击下,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刘绍兴也重拾了米珍加工手艺。
2010年,米珍生产供不应求,刘绍兴一咬牙,把小作坊从村里搬到了曾家镇场镇,还添置了精细加工设备,米珍可以一次性加工成成品,口感吃起来更地道香醇。
“改革开放四十年,曾家从穷山变富山,我靠米珍过上好日子。”环顾周围鳞次栉比的民宿商铺,刘绍兴感慨万千。近年来,随着“蜀道亚高原、康养曾家山”名气越来越大,曾家米珍也成了游客们必购的旅游产品。刘绍兴除了加工米珍,还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米珍,年纯收入达6万元。
以前,朝天人不爱吃米珍,嫌它的口感“糙”。这几年,米珍身价倍增,山区群众在玉米种植、加工、销售上花了大功夫:回归传统的生态种植模式,保证食材纯正无污染;利用更精良的加工机器,让米珍口感更细腻;使用真空包装,在各大超市售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曾家山米珍更是跳出地域的限制,借助电商平台“飞”进各大城市的千家万户。
改革去旧貌,开放换新颜。转眼40年,无数朝天山区群众,他们像加工米珍一样,经历碾磨,逐渐剥落“闭塞”“贫困”外壳,“开门见山”吃上了“生态饭”,背靠山水美景、手握康养美食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据统计,该区建区时农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截至2107年底,农民收入达10600元。(祝红)